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853 人浏览分享

性高潮一般经验总结【独发sis】

[复制链接]
853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采花地址】: 家里和其它地方

        【验证时间】: 不定时

        【妹妹数量】: 1人

        【妹妹年龄】: 27岁

        【验证细节】: 

         

        通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我逐渐总结出了一套能使女性高潮的方法,用此法和性伴侣做爱,几乎每次都能令女方高潮,屡试不爽,特写出来以飨大家。

        1,前戏:前戏主要分两个阶段:性暗示,亲吻和抚摩。

         

              性暗示:在此阶段不可着急,要故作轻松地说些黄色笑话和秽言淫语来慢慢挑逗女方,一边漫不经意的用手指在女方身上轻抚,一边观察女方的反应。如果看女方有点性急了,比如脸泛红潮、呼吸急促,一边想往你身上贴,那么此阶段的目的已经达到,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了;

         

              亲吻和抚摩:此阶段最重要的原则还是不能着急,要时刻观察女方的反应。亲吻要从上到下开始,这方面技巧很多,我就不再赘述了。抚摩的方法我是看了一个外国人自拍一个片子自己加以领悟总结出来的。先从腰开始,慢慢地到闾尾,再用两只手慢慢地沿脊柱两侧向上到肩胛处,两手分开到两肩胛,然后到正面。正面先从乳房开始,在乳头上下方一寸处各有一处穴道,慢慢的揉一会,一只手到小腹,一只手停留到乳房继续挑逗,小腹的手在丹田处轻抚后到耻骨上方慢慢揉搓,然后到两大腿根部即两腿分叉下方约一寸处慢慢按压,再到阴部抚摩。这个过程中要时刻观察女方的反应,如果看到女方情急如焚,淫水不止的时候,就可以进行下一阶段了。

         

        2,交媾:分为三个步骤:浅深阶段、快慢阶段、圆直阶段。

         

             浅深阶段:顾名思义,此阶段阴茎的动作主要是浅插和深插的阶段。古人早已发现了这个规律,素女经上说:"九浅一深,左三右三,进若蟃行,退如蛭步",说的就是这个阶段。具体也不是非要浅插九次一次深插这种频率,不过我在实践中是从九深一深开始的,如果女方反应加大,就加大深插的频率。其实这种方法深刻的结合了女性的心理,在挑起女性性欲的时候再给予一次迎头痛击,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感觉到女方阴道内壁出现偶尔的轻微收缩时,这个阶段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快慢阶段:进入这个阶段就可以次次深插了,不过要有快有慢,我问过我的性伴侣,她说有时候慢插深插比浅插更让她受不了,所以我此后一直用。在此阶段最主要的是快慢结合,先慢慢的从茎口到花心深插几次,再快插两次,开始的时候慢多快少,最重要的是观察女方阴道内壁的反应。如果你快插两次之后发现女方内壁不由自主的收缩,就可以继续快插,此刻女方极有可能就到了高潮了。如果女方内壁只轻微的收缩,你就返回慢插几下再快插的循环中去,直到女方内壁大力收缩,你此时就要加快频率,女方很快就能达到高潮。等到初次高潮过后,就可以开始第三个阶段了。

         

             圆直阶段:在这个阶段,阴茎会一直放在阴道深处不出来,因为龟头前端时刻顶着花心,这时男方会有极大的快感,女方因为经过初次高潮,如果阴茎次次插到花心,她会一直保持高潮的状态。此阶段阴茎最主要的运动是把在阴道内壁做圆圈的运动和直线往返运动结合起来。经过了第二阶段女性的高潮,阴茎一般也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一不小心可能就射了,所以开始的时候就画圈,慢慢的画,此时女方的反应会更加激烈,等到阴茎得到缓解以后再深插几下,直到阴茎重复恢复紧张,再恢复到画圈。。。。如此循环,等她到了几次高潮好就射吧,时间太长了毕竟也不什么是好事,保重身体要紧。

         

        此方法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保持观察女方的反应,也可以在过程中问问女方的感受,根据女方的感觉来决定自己的的下一步行动。

         

        【总体评价】: 

        优点:此法快慢结合、有张有弛、轻重相宜,能增加性交时间,增加男人的自信,对早泄男最为适用。而且如果不出意外,次次都能让女方达到高潮叠起。

        缺点:此法插入后的三个阶段都要结合深插的方法,所以最好用传教士体位,女方腿举的时间长了会麻,对于追求新奇姿势的性伴侣不免有点乏味了

         
收藏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74

主题

小黑屋|澳洲同城爱色网  

Web Analytics

GMT+10, 2025-1-7 14:42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